close
  • 《設計雙城》| 鄭育欣
  • 於是你看見的不只是一本書,更是關於藝術設計之於雙城的過去與未來。

活動方式

於是你看見的不只是一本書,更是關於藝術設計之於雙城的過去與未來。


設計雙城              

開始飛行。

從台灣到倫敦,再到巴黎,透過作者Stella的視角與足跡,你將看見設計巧思與小趣味總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

倫敦與巴黎兩座悠久城市,同時擁有古老的靈魂與由藝術設計感堆砌而成的新生命,正因如此,它們擁有了如此相似的背景,卻又各自發展成獨特樣貌,讓人更想要一窺雙城奧秘。

你幾乎無法在短時間內看透這兩座城市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傳承,以及新穎設計空間與思想是如何地影響了城市與人民,但是Stella讓自己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漫遊於兩城之間,仔細品味每一個景點的獨特氣質,細看雙城的精緻樣貌,並將她的每一份感受與眼見幻化為優美文字、圖片。

於是你看見的不只是一本書,更是關於藝術設計之於雙城的過去與未來。


 2.jpg 


鄭育欣(Stella)

一位剛滿32歲的熱愛設計的倔強女孩。

工作多年後毅然決然決定重返最愛的英國充電,卻意外地在當地做了一項選擇讓人生就此改變——任性地把前景看好的工作辭了,決心待在最愛的遠方,學習在陌生的環境生活卻期待自己重新挑起熱情及求知慾。

「放棄安逸的日子選擇在遠方生活;應該拼命找老公的年紀卻只想使勁全力找自己;沒了工作、放棄更漂亮的頭銜卻換來更大膽且自由的夢!背景雄厚才能輕鬆踏入的國際藝術市場、屬於自己觀點的英法之旅創作......這一切都逐漸成形。沒有世俗既定該有的一切,但卻自覺擁有一切。」,她揚起頭,笑著這麼說。


 3.jpg


設計 × 街區特色 × 城市規劃 × 全球創意腦,等於倫敦設計節。
感官的 + 社會的 + 心理的 + 意識的愉悅,等於無可取代的識別標誌。

設計之都神話年年再現的重大推手,總得從一個象徵英倫文化、代表節慶盛典的「事實」開始,所以,我們從倫敦設計節的識別標誌話說從頭吧……

強而有力的感覺、鮮明活潑的形象,從那一片大紅開始!很少有城市像倫敦一樣,能直截了當地以顏色就能連結街區意象——鮮紅色的雙層巴士、電話亭、郵筒、地鐵站標誌、皇家禁衛軍、甚至到輝煌的大英國協米字旗,連為因應二○一二倫敦奧運打造、號稱比紐約自由女神像更高、矚目度媲美巴黎艾菲爾鐵塔的新地標都是一座紅色巨塔!

所以當設計師Vince Frost接受倫敦設計節的識別標誌委託時,直接想到透過顏色具體呈現這座城市,而「紅色」即刻浮現腦海。以色彩作為搶佔視覺的第一策略,再來就是能撐起這個城市專屬節慶的骨架,「Design」是全球設計的共同語言、其中的字首大「D」有包羅萬千創意的開闊意象、又像被豎著打量的雙層巴士,於是,一個大肚腩似的鮮紅D字中反白出「The London Design Festival」的視覺形象就此誕生,從二○○三年沿用至今。


B19-06  
     


Design from all angles!

到底倫敦設計節的「Design from all angles」如何全方位滲透?回到二○一一年現場直擊吧!每年九月中旬開始至十月底,倫敦就會以匯聚設計、時尚、藝術的秋日創意季瞬間躍升為全球焦點——倫敦時裝周、Frieze藝術博覽會、倫敦電影節……等國際規模的創意活動接連登場,為這千年古都掀起席捲全球創意界的波濤,使英倫穩坐美學創作社群的啟航者寶座,其中率先登場的就是「London Design Festival」(倫敦設計節)。

儘管「設計周」的模式已在全球各大城市間複製,但倫敦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能超越現況、引領風潮,而這一切的開始,其實來自倫敦設計節主席Sir John Sorrell和總監Ben Evans數年前一個共飲威士忌的men’s talk、一份熱情的激盪、一股對英國創意使命的驅使!於是,從二○○三年夢想成真原點的三十五個活動、逐年成長至二○一一第九年近十倍成長的活動規模。

從二○○三年創辦初期被定位為英國當代重要文創經驗的設計周開始發展至今,最令其他創意之城望塵莫及的,是同時藉由將主展場、及散落全城創意街區的周邊活動互相連結,落實出一套「城市就是展場」的無界限哲學,各式展覽活動不僅各有亮點、也相互較勁素質和人氣。藉由令創意腦們良性互動、擴大民眾參與的成果,就是讓倫敦設計節迅速茁壯成為全球嘉年華。


C14-01  

老巴黎文化地景—拱廊街


在巴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讓人的物慾嚮往達到高潮。不經意回眸一盼的滿街時尚或工藝,動輒就是百年身;書店不見得裝潢講究,但多數一如貴族宅邸藏書閣般有個螺旋式小木梯或滾輪長梯;連簡單的杏仁小甜品都能被美化到光滑細緻,一付值得被放進珠寶盒珍藏的境界。然而,還有一種購物不是純戀物,而是帶有詩意的,因為那是我們作為現代人,回顧百年前曾經對於未來都市文明生活的憧憬、也對於繁華殞落後的悵然迷離所展開的幽邈想像。

時間回到十八世紀末,鋼鐵骨架搭配玻璃建材的拱廊街(Passage)現身巴黎,高挑明亮、招商講究,隨後歷經短短半個世紀的引領風潮,商場作為社會風尚的空間由此演變,拱廊街裡的商店被一個個地從長寬高加倍擴大,演變成現代的百貨公司。但差別兩極的是,百貨商場必須以一個個複製出的光鮮空間、燙金般的名牌、三不五時的促銷和周年慶,竭盡所能地以爭先恐後的圖像撩動人們的拜物慾,把賣場空間如同容器般用人潮快速填滿、把商品盡速清空倒出,一幅消費暴動的圖像;在拱廊街,從早期作為讓布爾喬亞階級的紳士貴婦們優雅地在玻璃頂棚之下,穿載著西服高帽和寬大蓬蓬裙享受風尚購物,到如今遊人們在沒有廣告行銷的消費煽動中,恣意穿梭其間、尋找店家們各自傳述的個人化情節。

C14-03  

巴黎的拱廊街都位於塞訥河右岸,尤其集中在證卷交易所(Palais de la Bourse)和皇室宮殿(Palais Royal)周圍,挑高細長的廊道上覆蓋拱形玻璃天棚,揉合室內與室外的透明防護,打造出明亮、不受日曬風雨侵擾的購物溫室,老巴黎人曾流連其間追逐時尚、群聚交際、生意買賣甚至居住,世代累積的生活歷史感,瀰漫著古老教堂、廣場、宮殿或博物館都尋不著的真實人生況味。

當然,拱廊街並不是巴黎獨有的文化地景,但它的「態度」卻是獨樹一格。也曾走訪米蘭和布魯塞爾的拱廊街,建築精雕細琢、國際奢侈品牌夾攻林立、店員各個穿著統一體面,烘托出的高貴氣勢吸引人潮絡繹不絕,但深刻不了這遊逛購物的體驗,畢竟那些教養世故的店面移駕拱廊之外也照樣成立;然而,巴黎百年拱廊的店家像是往各自獨立空間的深處紮了根,移植空間就減縮了生命、過多裝飾就鈍化了個性。

這些性格由各式各樣商家推砌:舊書攤、古董商、畫廊、裱框店、刺繡店、金工飾品、老玩具店、餐廳、咖啡廳… 儘管也有不敵潮流、或後繼無人而黯淡退場的老字號商家,但是,店鋪本體儘管會消逝,文化的感染力卻會一直流傳,這力道從蒙馬特大道(Boulevard Montmartre)開始,將其中最古老的全景拱廊街那道鐵門往後推,慢慢推開回憶的情節…




  1.jpg

    

 【活動日期】 

2012年4月26日起至2012年5月17日止 


 【活動辦法】

 

從台灣到倫敦,再到巴黎,在英國及法國之間,一定有個深刻的地點讓你為它而停留,從大城市到小鄉村,一個充滿歷史與設計的建築,讓我們一起和作者來分享心目中的設計雙城,只要留言讓你印象深刻的英國或法國景點,就有機會獲得設計雙城乙書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yu13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