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抱走的女兒》| 梅齡.霍普古德
  • 一段最絕望、最撕裂人心的出養,一段最煎熬、最愛恨交織的尋親!

活動方式

一段最絕望、最撕裂人心的出養,一段最煎熬、最愛恨交織的尋親,這不只是一個女兒的自白書,更是獻給全天下離家兒女的動人之書!


v102_240  

 

★一個西方女孩回台灣尋親的真實故事!
★美國知名記者首次深刻剖白被送養的成長經歷,真誠、幽默,獲各界評媒熱烈推薦!
★《寇克斯評論》、《ELLE雜誌》、《底特律地鐵報》、《領養家庭雜誌》、《好管家雜誌》、《哥倫布快報》、《明尼亞波里斯星壇報》、《婦女書評》一致感動好評!

陳安儀(資深媒體人)專文推薦!
王育敏(立法委員)、陳麗如(兒福福利聯盟執行長)、黃文華(東森主播)、傅娟(知名主持人)、彭樹君(作家)、楊力州(紀錄片導演)落淚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23年前,一個放棄撫養的決定,讓她的人生全面改寫。
23年後,一個來自台灣的信息,將再次翻動她的人生! 

梅齡,她是一個獲獎無數的美國記者,在職場擁有大好前途,以及無可限量的未來。然而在此耀眼光環下,她始終無法正視的,卻是內心深處的那塊缺角:她,不是美國父母的親生女兒──她來自台灣……

台灣對她而言,原本是個不會再有瓜葛的過去。但現在,卻因為一通電話,而牽起了她與台灣的聯繫,也掀開了23年來她一直不願去面對的真相:她的親生父母從金門移居到台東,連續生了五個女兒後,在她出生的那一刻,便決定將她送養,只因為她不是男孩,不是他父親期待的那個男丁……面對這空缺了23年的親情,任何一個選擇都無比艱難,但梅齡卻決定重返出生地,勇敢尋回那原本屬於她的另一種人生!

這是個令人為之動容的真實故事,是用愛與勇氣寫下的自白書,它來自一個曾經被放棄的女孩,也深深激勵了我們所有人:無論曾經有過多麼不堪的際遇,每個人都有能力擁有一個全新而又純粹美好的生命!




 2.jpg 


梅齡.霍普古德(Mei-Ling Hopgood)

1973年生。畢業於美國最優秀的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現為自由撰稿記者與作家,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如《國家地理旅行雜誌》、《新美人雜誌》、《邁阿密先鋒報》、《波士頓環球報》,並任職過《底特律自由報》與《聖路易郵電報》等媒體,曾榮獲許多獎項肯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的「全國頭條新聞評論獎」(National Headliner Award)。2009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被抱走的女兒》(Lucky Girl),寫出了她決定回台灣尋親的經歷,感動了無數讀者。



3.jpg



回來吧!我們是你的台灣家人!


一九九五年五月,密西根州羅亞歐克市

大學畢業後,我搬回了底特律地區,並在《底特律自由報》擔任新手記者的工作。我所撰寫的都是一些非常令人「振奮」的新聞,像是跟蹤警官的暴力青少年,或是因為暴怒而把自己孩子捅死的母親。我在羅亞歐克郊區的南華盛頓大道租了一個房間,這棟老房子不但搖搖欲墜,油漆還是可怕的芥末黃,不過當時的我才二十一歲,單身,所以對公寓周遭的時髦街區與眾多酒吧還算滿意,也就願意忍受房子的各種缺陷。我對自己剛起步的生活非常滿意,也對自己的膚色感到驕傲。我相信自己已經克服了身為亞洲人的心理障礙,在經過了長期的調適後,我終於知道如何掌握自己想要的人生。


然後在某天下午,我接到媽媽的電話,她和我父親都還住在家鄉泰勒市,距離我所租賃的地方約四十分鐘車程。由於我已經搬回底特律了,常常去拜訪他們也不算難事。在電話中,我們通常都聊一些母女間的輕鬆話題,例如喜怒無常的密西根天氣、工作內容、弟弟們的生活,或是當時男友的新聞。不過那天,她為我帶來了一個更有趣的消息。

「莫琳修女今天打電話來,」她說,「她現在就在鎮上,而且很想見你。」

對我來說,莫琳.希南特修女是一位遙遠而神祕的人物,我的父母每次提到她時,更是滿懷敬意。在婚後沒多久,當他們想要領養孩子,拜託的人就是這位莫琳修女。因此,這位修女成為我親生父母及養父母間的橋梁,先是幫忙處理了那些簡直要令人發怒的繁雜手續,然後才把我從台灣順利帶到美國。在這段期間,她還親自照顧了我八個月。在我還小時,我曾和莫琳通信過一陣子,但關於她的一切,我其實記得不多。

媽媽在電話中告訴我,在旅居其他州及國外多年後,莫琳現在回到了她位於底特律郊區的家鄉阿倫派克,而那就在泰勒市的東北邊。

「你可以打通電話給她,」媽媽說。

我對於自己在台灣的七個多月生活並不十分感興趣,我的親生父母就像影子一樣,只存在於我的身體特徵中,例如我的眼皮、我的下巴曲線以及那一頭亮麗的黑髮。對我來說,他們就像童話中的角色,或是前世的遊魂,就連我對他們擁有的記憶,也都是旁人告訴我的。現在的我是一位快樂的美國女孩,那些過往的細節不但與我無關,也與我有著藍眼睛的父母無關,更與我兩位同樣領養來的韓國弟弟無關。我不過是個被貧窮台灣家庭丟棄的小女嬰,這樣的孩子多得很。總之,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不過我對這位修女還是很感興趣,因為有她,我才能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所以我向母親要了她的電話號碼。
聽到我的生活過得不錯,莫琳表現得非常雀躍。
「喔,梅齡,」她說,「我很高興安排了你的領養,那看來是個正確的決定。在照顧你的那段時間,我就像你的母親一樣。」
她邀請我到她家吃晚餐。
「我有一些照片,」莫琳說,「你的照片……還有你父母的照片。」

「你有我媽媽的照片?」在我還是青少年時,我曾時不時地想到我的母親。我想知道她究竟是什麼模樣,也想知道自己有什麼特徵遺傳自她。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於生母的好奇心一直比生父強烈,但我沒有他們任何一人的照片。
「梅齡,你的母親愛你,她並不想把你送走。」

因為沒有料到她會提到這件事,我的眼淚就這樣決堤流下,一股既放心又傷感的情緒突然湧上心頭。那是一個我從不敢問出口的問題,但莫琳給了我答案──她並不想把你送走。我沉默了一會兒,不希望莫琳聽出我失控的情緒,於是決定先接受她的晚餐邀約。

莫琳位於阿倫派克的公寓不大,只有一間臥房,不過整體而言非常舒適,裡面還裝飾了許多她長年旅遊蒐集而來的紀念品。她的客廳內掛了一張手繪卷軸,是她在台灣待了八年後收到的餞行禮物。她親眼看著一位朋友在她面前畫下那座白雪皚皚的山峰,並用中文在上面題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莫琳的桌上鋪了一條肯加布??當桌巾,上面放了一個象牙木的手工雕刻品,那是她從坦尚尼亞某位藝術家買來的非洲人頭像。在另一面牆上,她掛了一幅裱框的大型照片,裡面是一位非洲婦女的側寫,而她的眼淚正順著臉頰流下。談到這張照片,莫琳說是二十年前在一個民族慶典中買的,而且不管搬到哪裡都隨身攜帶,因為對她而言,那就象徵了所有被壓迫的人們。

我之前只在父母的黑白照片中看過莫琳,當時的她三十一歲,很瘦,而且總是把頭髮綰在頭巾底下。不過現在站在我面前的是當代版的莫琳,她五十四歲了,不再只是照片中的黑白人物,雖然矮小,但非常健壯,一頭深色鬈髮也不再像照片中被頭巾遮住。她穿著長褲和紫色毛衣,內裡搭了一件藍白色的上衣。才見到我,她銳利的藍眼睛立刻盈滿淚水,然後我們像一對老朋友般彼此擁抱。

「見到你真好,」莫琳說,「你看起來過得很棒。」

她向我介紹了雪莉.史密斯修女,她曾在聖母醫院照顧過我。接著我們三人就坐在莫琳家的沙發上,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不但談我正起步的記者生涯,也談莫琳的世界遊歷及近期進行的心理諮商服務。莫琳煮了一鍋雞湯,還做了蔬菜雜燴當晚餐,我們都用筷子進食。晚餐後,莫琳拿出一個裝滿照片的信封,那些都是在台灣拍的,裡面包括了聖母醫院、裡面的護士們,當然還有我的家庭。我們一同欣賞這些照片,莫琳和雪莉則一邊回憶往事,一邊笑鬧地說著兩人當時可瘦了。

在其中一張照片上,莫琳抱著我,而我正彎身試圖拉我其中一個姊姊的頭髮,我的祖母、阿姨及雪莉也都站在一旁。在另外一張照片裡,同樣攝於我離開台東的那一天,莫琳、我,和幾個護士面對鏡頭,前來向我道別的父母也在其中。莫琳抱著我,我的生母就站在一旁,一隻手放在我的手臂上。她的頭髮往後梳,黃色的前扣上衫外套了件條紋毛衣,腳上則穿了一雙紅鞋。我的生父站在莫琳右邊,但一半的身影在相片外,只能看出上身穿著一件棕色外套。在他們兩人身上,我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影子。我努力檢視生母觸碰我手臂的方式,想從中瞭解她的內心感受──因為她的表情完全沒有洩漏出任何線索。


  1.jpg

 

【活動日期】 

2012年5月25日起至2012年6月14日止 

 

【活動辦法


《被抱走的女兒》是個令人落淚的真實故事。主角在一出生的時候,就因為不是男孩,而被父親決定不能留下,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這「重男輕女」的課題更是牽引了好幾代人,影響了無數個家族。你是否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切身之痛?或者,你的週遭親朋好友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快留言寫下對「只因為我不是男孩,就被父母放棄了?」的分享故事,在下方「我要迴響」處分享你的想法,就有機會獲得一本《被抱走的女兒》。(限50字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yu13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