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設計是一種品味》| TOMOKO UJI
  • 幫助你了解設計的概念、學會如何設計、並增加人生的「幸福感」!!

活動方式

原來設計是一種品味
幫助你了解設計的概念、學會如何設計、並增加人生的「幸福感」!!

 
 
 kk0346245                         
            
 
「缺乏品味」這種病能醫治嗎?
本書提供了網路新世代的每一個人必須要了解的──TONE &MANNER

隨著臉書與推特等社群網站(SNS)的崛起,我們周遭不乏出現這樣的聲音:

「靠著臉書和推特,讓我們幾個學生時代的死黨二十年後重聚。」
「畢業之後,我依舊與恩師保持聯繫。」
「電子郵件與電話是現今世代最重要的聯絡工具。」

但是……我們也常聽到另一種聲音。

「一打開臉書就看到上司那張腦滿腸肥的臉,害我不由得趕快關掉。」
「雖然找到當年初戀的對象,但看到對方已經成了歐吉桑,好失望喔!」
「面對那種只見過幾次面,臉書上也沒有放個人照片,根本無法確定是不是本人的朋友,實在很猶豫要不要加入。」
「看到前輩臉書上的個人圖像竟然是超宅的動漫圖案,對他的崇拜馬上幻滅。」

「圖像」就是個人肖像,也就是所謂的「形象」。以企業來說,就是商標之類,能讓顧客記住的「記號」,也就是映照我們的「鏡子」。如果一個人毫不在意具有「鏡」功能的「形象」,那麼不管他再怎麼有內涵,別人都會質疑他的「品味」,而且「品味」不是靠裝飾得多華麗,或是穿戴一堆飾品便能彰顯出來!
其實設計工作不光是做些「擦點香水」或是「收集美麗花瓣做些綴飾」之類的表面功夫,這麼做不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也發想不出真正優秀的設計。
但是,設計是什麼?
作者說了:
對自己的品味沒什麼自信的人,大多認為設計是源自設計師的「靈感」與「感性」,其實設計是一種技巧,只要正確學習,誰都學得會。
磨練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設計」這件事。
我每天都會告訴自己:「絕對不能輕忽推特與臉書上的圖像、個人資料、個人暱稱等」、「這三樣東西如同神器般重要」,將這三樣東西視為無限可能與資產,細心呵護。
隨便用一個圖像代表身分認證這般具有原創性的東西,顯示這個人缺乏「對於設計與品牌的認知」,也就是對於「樹立個人風格」一事漫不經心。
唯有「設計」才能從「背景(目標)」到「印象(目的地)」的發想過程中,催生出有意義又適合的東西。
「設計」一個符合你的個性與口氣的圖像,表達屬於你的「早安」吧!
除了平面設計、流行設計、工業設計之外,還有以肉眼看不見的對象為主的溝通設計,每一種「設計」都是能在各種場合助你一臂之力的「工具」,突顯事物的「存在感」。

那麼,設計與品味有什麼關係?
像是日本人迎接新年時,有吃「鏡餅」的傳統習俗,以祈求新的一年昌盛繁榮,而這項習俗也隱含著──必須靠自己開拓將來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想磨練自己的「品味」,就必須劃開──潛藏在自己心裡的鏡子,拓展未來。因此,

明白設計的真義,能幫助你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也許你可以寫一本淺顯易懂的書。
也許你可以拍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也許你的口才會變得更好。
也許你的企劃能脫穎而出,更有效地管理團隊。
也許能讓你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生意點子源源不絕。

還請務必將腦中不斷湧現的靈感,轉換成能夠助你一臂之力的「戰略」,活用於生活與工作。當你明瞭設計的真義,學習如何設計,搭上現今這股「風潮」時,一定能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本書提供了網路新世代的每一個人必須要了解的……
TONE & MANNER


 2.jpg     

TOMOKO UJI SOFTBANK Creative Corp.  

UJI Publicity的負責人,也是藝術指導。任職廣告公司以及製作公司期間,負責三菱電機、日清食品、服部精工錶等,知名企業的廣告創意。一九九四年成立UJI Publicity,強調以設計為經營策略,提倡能大幅提升銷售、人才招募、品牌形象的「視覺行銷」。並以視覺創意指導身分,協助多家企業成功轉型,拓展新事業版圖。亦舉辦多場以「視覺行銷」為題的非專業設計人士參與的研討會,倡導設計的重要性。主要著作有《視覺行銷的重要》、《暢銷設計的機制──風靡人心的品牌設計》等。 


3.jpg 

    
圖像一換,就認不出是誰了 
臉書與推特有個特色,那就是「發文時,一定會跟著一個圖像。」也就是說,登錄時一定要通過「設定圖像」的儀式。 

除了人氣部落客等,一些習慣上網發文,對於「決定個人圖像」一事十分駕輕就熟的人之外,大部分初次上網設定圖像的人一定感到很困惑吧!好比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放自己的照片,或是不曉得該放什麼樣的圖像才能表現個人特色。 
近來各種網頁都與圖像設計有關,像是新聞媒體、人氣部落格的留言板,推特與臉書等社群網站上都會顯示網頁瀏覽者的圖像。 

我們甚至可以從網頁上的圖像群判斷這個網頁的可信度。 

譬如你逛到某個網頁,發現上頭顯示不少好友的大頭照,自然會以這些圖像群做為評判可信度的依據,心想:「既然○○訂閱這個部落格,那我也訂閱吧!」換句話說,圖像好比美食雜誌、電影評論常用的「幾顆星」,所以朋友給的星星,當然比陌生人給的星星來得更有說服力。 
可見圖像也是一種「評比基準的記號」,那如果並排的不是圖像,而是成排的文字或數字呢?試想,網頁上排列著幾十組、幾百組的英文字組合,你有可能瞬間分辨出誰是自己認識的人嗎?其實只要想像放榜時,考生必須從榜單上成排的數字中,找到自己的准考證號碼就不難理解了。自己的准考證號碼還比較好找,若找的是朋友的准考證號碼,恐怕得一行行仔細確認才行。 

我們之所以能夠透過圖像瞬間判斷出「顏色與形狀」、「表情與性別」、「名字與身分」以及「留言的種類」等,是因為圖像抽象化這些廣泛的情報,變成方便我們辨識的記號。 
也許顯示自己的名字,會比無意義的成排文字來得容易找尋,但解讀文字需要花點時間,還是不如一眼便能判讀的圖像來得方便。 

不過,被視為「記號」的圖像也很容易讓人有先入為主的印象,甚至產生誤解。譬如,明明一點都不恐怖的人,卻被誤認為「恐怖的人」;明明一點都不俗氣的人,卻與「俗氣」畫上等號,之後想要抹去既定印象可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 
因此,也有比較模擬兩可的做法,可以淡化圖像所帶來的殺傷力。 

事實上,一旦改變圖像就搞不清楚誰是誰的情形還真不少。 

舉一個我周遭發生的例子。知名部落客KOGURE MASATO先生,曾寫過幾本探討推特以及網際網路服務的著作,不曉得他是一時興起,還是故意惡作劇,某天他突然將自己那顯眼的紅色印章圖像,換成朋友幫他畫的素描肖像畫。 
我一直都有跟隨KOGURE MASATO先生的推特,卻沒有發現他換了圖像。當然KOGURE MASATO先生一直都有在推特發文,只是專注盯著時間線(time line,推特上頭的消息列表)的我,絲毫沒有察覺那個陌生的圖像就是他。 

就連和KOGURE MASATO先生一起合寫過好幾本書的ISHITANI MASAKI先生也漏跟了兩天,證明不是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而是因為KOGURE MASATO先生原本使用那個圖像辨識度很高,一時換掉才會發生這般情形也說不定。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說明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在腦中將各種存在的「意義」(像是「重要的人」或是「不怎麼重要的人」)以及屬性(「有話題性的人」或是「會聊一些趣事的人」)予以「記號化」,方便分辨。 

臉書的介面很難用? 

令人期待的設計 

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的臉書,堪稱目前社群網站的龍頭老大。 臉書在日本的反應又如何呢?拜電影「社群網站」之賜,有不少人好奇地「嘗鮮」,卻出現不少負面的評價,像是「用得很不習慣」、「很難用」等,不少使用者都不太滿意臉書的介面設計。因此之故,日本書市每天都會出版各種關於臉書的書籍或是攻略本之類。 
雖然臉書獨特的介面設計乍看之下很複雜,其實用久了就會覺得非常方便好用。 

譬如臉書的介面設計了所謂「留言」功能(結集對於發文者的各種評論與回應)以及「按讚」功能(就算不留言,也能表明有同感),就是一款非常新穎又人性化的設計。「連同圖像一起顯示的訊息功能」不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成功突顯臉書有別於e-mail的特色。 
而且就情報設計的觀點來說,臉書這般能夠自由設定公開範圍的設計,也是一種能夠決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的設計。


  1.jpg

 

【活動日期】 

2013年3月19日起至2013年4月14日止

 

【活動辦法

如果你的荷包有限,但卻希望能穿出自己的品味,你會從哪方面下手?衣服質料、款式或是顏色….,請留言告訴我們你如何展現你的品味。 (限50字以上)
留言並附上部落格貼紙就有機會獲得贈書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yu13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