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心臟血管專科權威黃瑞仁醫師
  • 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行醫之路? 有哪些關鍵,讓你夠資格成為真正的醫者?

活動方式

《商業周刊》評選「百大良醫」,以永不熄滅的熱情和嚴謹

給未來所有醫生的最高指導原則!

 

醫者.jpg  


領導臺大醫療團隊建立雲林首座心臟血管醫學中心!

從2004年至2010年,共完成心導管檢查及治療4345例,「開心」手術415例

心律不整電氣燒灼術300例,節律器置放共246例

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共458例!造福民眾無數!


醫師也是平凡人,但在披上白袍之後

為了成為從死神手中搶下生命的那雙手,人生最嚴苛的考驗才正剛開始。


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行醫之路?

有哪些關鍵,讓你夠資格成為真正的醫者?


◎二代健保影響持續發酵,醫師收入不如從前,還讀不讀醫學院?

◎背負親人期待上了醫學院,念到一半才發現不喜歡,怎麼辦?

◎不想走臨床的人,就去做研究?會不會是另一條不歸路?

◎靜脈打10次打不進去,繼續打才叫有毅力?

◎成績排名最重要,同窗之誼兩邊拋,「聽話」更是最高指導原則?

◎診療過程會遇到許多挫折,怎麼消化?個人生活品質與醫療品質之間的衝突,如何化解?

◎傳統大科風光不再,整形美容最夯!收入是醫生唯一的考量嗎?

◎醫療糾紛一件又一件,醫生盡心盡力,是否就盡到了責任?

◎只醫「生」不醫「死」?面對末期病患及家屬,醫生還有未竟的任務!

 

這本書是國內心臟血管專科權威黃瑞仁醫師行醫多年以來所累積的深刻觀察,也是送給當今學子最實用的一份禮物。針對高度競爭的醫學院環境和台灣醫界特有現象,黃瑞仁醫師以過來人的角色分享作為一位醫者所需的必備特質,以及一路即將面臨的種種修煉。


【精選推薦】

「講這些課,可以高高在上,板起臉來說大道理。但瑞仁卻蹲得低低的,用自己挫折的故事,道出真心話。……這本書,是一本「拿下口罩」的書,它讓我們看到了黃瑞仁醫師,以及很多其他醫師的臉孔,和內心。而我們可以用這14堂課的智慧,和醫生們一起努力,為了自己、家庭、和這奇蹟般的生命,繼續奮鬥。」
──《作家  王文華》




 2.jpg  

 

黃瑞仁

出生於嘉義市。1978年畢業於嘉義高中,爾後三十多年,在台北市求學、工作、成家,也算是台北人。

先後畢業於臺大醫學系、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臺大管理學院EMBA管理碩士專班國際企業組。


曾任日本北九州市小倉紀念醫院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研究員,美國哈佛醫學院附設布里格翰醫院內科心臟血管基因體中心研究員,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祕書長;現任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兼內科部加護病房主任,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祕書長,社團法人廖永祥醫師之友會理事長。曾榮獲台灣振興醫學基金會優秀論文獎,歐洲心臟學院專家會員(Fellow),並名列2007-2008年《臺灣名人百科》。



3.jpg

 

第一堂課  失敗學

十多年前,我擔任病房總住院醫師,有一次在病房遇到一位悶悶不樂的實習醫師,我問他緣由,他說病人瞧不起他只是一位實習醫師,不肯讓他打針,因此心情非常不好。


這是我在當實習醫師時從沒碰過的情形。到臺大醫院住院的病人通常都知道,臺大醫院團隊是採共同照護制,如果團隊盡心盡力好好服務,應該不會發生病人不讓實習醫師打針的情形。

我好奇地去詢問病人到底怎麼一回事?病人哀怨地說:「那個醫師昨天把隔壁床的人當實驗品,打了十多針,我ㄟ驚啦。」


我恍然大悟,原來病人目睹鄰床的遭遇,心生恐懼,難怪不敢讓這位實習醫師打針。我便去找那位實習醫師詳談,實習醫師自認為不被病人信任,很受委屈。

但我明白地告訴他:「也許你聽了不舒服,但我要把我所了解的告訴你,昨天你幫鄰床病人打了十多針打不進去,後來是護理人員幫忙打的,難怪人家不敢讓你打針。」實習醫師啞口無言,默默接受了他打針技術的確有待改進的事實。


面對失敗,需後天學習

現在年輕學生面對失敗的「能力」與我們這一代相比,的確有一大段落差。我們的父母多屬經歷過台灣從光復前進入光復後時期,大多數家庭非小康即小貧,慢慢地,腳踏實地在社會立足,終於有一點點成就,有了穩定的生活,格外珍惜點滴努力的成果,也因此帶動社會進步。

世代交替,到了我們這一代,不管生活型態或經濟能力都開始和上一代完全不同。年輕人可能因為父母所能提供的物質條件相對較多,且備受呵護,容易把「得到」視為理所當然,反而缺乏面對挫折或失敗的機會。

以醫學院為例,我在教學門診常請那些即將成為正式醫師的年輕實習醫師們,回想自己當年能夠進入醫學院的種種因素:可能較容易專注,能靜下心來好好考試;可能是記憶力比他人好,或者是組織能力優於別人,所以能應付台灣的考試。但接下來大家要開始當醫生了,未來要走怎樣的路,成為一個怎麼樣的醫師,是否想清楚了?


醫學生在就學過程中,總是有大量的親朋好友在旁邊像啦啦隊一樣讚美著:「你好棒!」「你考上醫學系了!」「你是未來的大醫生!」但這些在呵護、讚美聲中長大的大孩子,開始要當實習醫師了,第一次要幫病人打IV(靜脈注射)時,竟然有因為找不到血管,靜脈打不進去,而直接用膠帶把頭皮針貼在手(pseudo cath 假靜脈導管)的狀況,然後關掉點滴,把病人送入開刀房,打算矇混過關;或有像前述因病人不肯讓醫師打針而自覺委屈的案例,這種面對挫折卻不去尋求幫助的行為,實在不是應付挫折的方式。

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

當我是實習醫師時,我給自己打靜脈注射的極限是三次,如果已達三次還打不進去,下一步就是尋求幫助。

尋求幫助的對象很多,可以找護理站的護理師,也可以找比自己會打針的同學或學長幫忙。

這時候一定要面子放兩邊,病人的安危擺中間。

我並不會因為別人比我擅於靜脈注射便覺得沒面子,我們必須思考的一點是,現階段也許在某些部分的技術不如他人,但醫學畢竟是全方位的,把它當成一段必要的學習過程,放下身段拜託護理人員幫忙,看到護理人員可以一針就進去,會恍然明白自己的進步空間有多大,一旦某日技術精進了,自信心便油然而生,切勿因此覺得自尊心受損而裹足不前。


試想,如果那位挨了十多針的病人是自己的親人,不覺得不忍嗎?病患至上的觀念要時時牢記在心,「視病猶親」並不只是一句口號;醫師誓詞中「病人的健康,是我的首要顧念」絕非陳義過高,只要把病人當成是自己的家人就好了。

能夠坦誠面對失敗後,下一步就是尋找解決方法。「一走了之」不是解決之道,日後若遇到更重大的醫療行為,面對更大的挫折,很難想像這一群醫師將來會用怎樣的方式面對?

做好心理準備,並勇於承擔

當我是第四年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時,有一回在心導管室進行手術,學長也正在隔壁為另一個病人做心導管治療,沒想到手術中發生重大併發症,病人心跳停止必須緊急CPR(心肺復甦術),我雖然已經結束心導管手術,但因為見學長仍在進行急救,便決定留下來幫忙。

CPR進行了約三十分鐘後,學長一臉疲累地走出來,在導管室內託我去向家屬解釋目前的狀況。我嚇了一跳,因為面對家屬應該是該病人主治醫師的工作。

聽到這突如其來的要求,我當下心中考慮著:第一,說NO,因為這並不是我的病人,家屬也不認識我,我如何去解釋?第二,說YES,學長平常對我很好,今天他面對病人生死關頭的疲累模樣,深深映在我心底;他汗流浹背的倦容,甚至讓我以為,是在手術房奮戰後的汗水和淚水的交織,他急救到如此盡心盡力,我理應伸出援手。 


我決定伸出援手。從導管室走到家屬等待室中間的二十秒,我腦海裡電光石火地閃著怎麼向家屬解釋目前呈現膠著狀態的說詞,所以當我一看到家屬就立刻說:「你的家人正由主治醫師為他治療,治療過程中出了一些狀況,目前是心跳停止,整個團隊正在搶救中,醫師無法出來向家屬報告,由我出來說明,他們仍在持續搶救。」我忍住不敢看家屬的反應,也因為無法回答家屬的疑問而選擇沉默,趕緊回到導管室。

此時,外科團隊也加入搶救行列。又過了二十分鐘,學長第二次向我表示他依然走不開,要求我再度去向家屬說明,我只得硬著頭皮再去說明病情,向家屬強調主治醫師實在是走不開。可想而知,家屬當然很著急,

一直詢問救回來的機會有多大?我只得以自己的臨床經驗誠實告知是「相當危險」,但主治醫師仍在盡心盡力與外科團隊繼續搶救中。


要如何面對家屬並告知家屬「手術失敗」,這的確是每位醫師都可能要面對的課題。當天晚上我下班後,也思考著這件事。我的臨床專長是心臟介入性心導管手術治療,不管是心導管手術或氣球擴張術,全世界的教科書都告訴我們,這種手術的常規死亡率是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七,意即每治療兩百人就有可能會碰到一個失敗病例,所以我遲早都會碰到病人的治療結果不如預期的情況,我該如何面對,這是要事先準備的。回頭想想我這個學長,他平常對人很客氣,對我也很好,是我印象中的好醫師,但在面對病人時,可以感覺到他在第一時間其實無法面對案例的失敗,才會要求我出面向家屬說明。

而我呢?我則在這個案例中學到一件事,那就是以後若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我要第一時間就去面對。看清我們這一行業的特質,手術失敗了,無法在手術室的地上挖個洞跳進去躲起來,不如趁早想清楚;不敢面對失敗,就不適合當醫師。如果沒有面對失敗的勇氣,如何期待快樂的醫學人生呢?


了解醫療特質,發揮個人天分

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篇亞東醫院朱樹勳院長的專訪,朱院長談到他對於「失敗」的看法。

他剛從美國進修回來時,接連幾個失敗案例,對他的打擊很大,他甚至想要逃回美國,放棄心臟外科手術,並且為此失眠一整個禮拜。但冷靜思考後,他決定打起精神,確認「不放棄任何一個救人機會」的行醫理念,接受各種挑戰,終能不斷在台灣做出很多的創新手術。作為年輕醫師模範的朱樹勳教授給我的啟示,就是不強求成為一個突出的醫生,但一定要了解醫學行業的特質,坦然面對失敗及挫折,重新出發。


從某個角度來看,醫學是殘酷的,怎麼說呢?以心臟科來說,心臟外科醫師又必須比心臟內科醫師更堅強,因為大家常聽到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常規死亡率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也就是約二十到三十人就有一個失敗案例)。這個死亡機率比心導管手術的機率高得多,所以若選擇的是心臟外科,而你的開刀成績一攤開,開五個死五個,豈不就關門大吉了?很明顯的,有這種開刀成績的人非常不適合走心臟外科這條路。

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天分在哪,因為選擇這一行,所謂的失敗不是單純的考試失敗而已,而是必須賠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從這個角度來看,醫學的挑戰是相當嚴峻,也相當殘酷的,治療的結果成績馬上顯現,講白一點就是「病人死給你看」,好壞一目瞭然。


面對遠遠超過平均死亡比率的開刀記錄,任何一個醫師開到最後都會手軟腳軟,而這就是醫療行業的特質。

想當一個好的心臟外科或心臟內科醫師,成績好壞並非由學業判斷,而是由開刀或心導管治療的成績見真章。


很多朋友問我,「當一個好醫師的條件究竟是什麼?」我想說的是,社會當然期待每一個學醫的人都是好醫師――醫德醫術兼備的好醫師,但我們知道,人性就是人性,不要背負那麼大那麼重的十字架,我倒覺得要成為一位好醫師之前,先要有個快樂的醫學人生(happier medicalcareer)。

而要有快樂的醫學人生,就一定要有勇於面對失敗、克服挫折這樣的人格特質。見微知著,從第一步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注射靜脈留置針,將來再有更大的挑戰,就可以健康地、勇敢地去面對。

 

  1.jpg

    

 【活動日期】 

2011年11月22日起至2011年12月13日止

 


【活動辦法 


每個人都有需要看醫生的時刻,也都遇過這樣的情形:

踏進醫院的大門,光是排隊等叫號就等了一個多小時,進入診療室之後,醫生卻連看也不看你;努力想把不舒服的種種症狀描述給醫生聽,但醫生根本不讓你講完,兩分鐘就結束了診療……

醫病關係不對等,是近年來民眾日趨關注的話題,回想一下,你曾經有過怎樣不愉快的醫療經驗?你最害怕面對那一種類型的醫生?你認為他們應如何改善?

(80字以上,至少回答兩個問題)


你曾經有過怎樣不愉快的醫療經驗?~我出車禍,急診,膝關節腫成兩倍大,因為沒有傷口、沒有出血,醫生判斷沒有骨折,所以就讓我在一旁枯等先處理狀況比較慘烈的病患。依外表來判斷是沒有錯,但其實很多出車禍的人是「內傷」,一時看不出狀況卻在返家後一兩天就猝死。而我的膝關節事實上野是一種「內出血」,衝擊所造成的韌帶及肌肉的錯傷、拉傷,醫生也沒清楚膠帶要我如何注意要把握24小時的黃金時間,後來我都懷疑,我可能有韌帶斷裂,膝蓋持續充血腫脹的狀況應該有半年的時間吧~醫到我都不想醫了!

最害怕面對「不確定」類型的醫生?因腫脹膝蓋不能彎,醫生幫我抽「淤血」,結果居然抽了ㄧ大管的血水(正常是應該多少量?),醫生居然在我面前對著護士說:『是不是抽到血管了?』~我都已經很恐慌了,醫生還這樣叫我能「放心」給她醫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xyu137479 的頭像
    pixyu137479

    pixyu137479

    pixyu13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